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豈有此理之(三)…





看舊約的歷史故事, 常常讓人目瞪口呆!心想:這算那門子?!太離譜了吧…

打仗應該用刀、用槍、用砲、用飛彈、用火、用水…
可是以色列人… 用「」的!!


…而且是一邊繞一邊吹羊角號、還抬著約櫃;四萬兵丁都不作聲…

這樣連續繞六天…

**

難道是想把人家頭繞昏了,就會自動乖乖開門投降嗎?
難道就不怕人家趁機突襲嗎?
難道兵丁中沒有人心裡犯嘀咕,反對、抗議嗎?


可是人家就是這麼打仗的,而且還打贏了…
~~~~~~~~~~~~~~~~~~~~~~~~~~~~~~~~~~~~~~~~~~~~~~~~~~~
異想:
如果有一天,教會主任牧師要去別人家探訪、傳福音之前,

要執事、團長、小組長先去人家房子周圍繞幾圈…


還不到下次會員大會,他大概就消失了!!






人生中的「三常」(四)

從約伯記、箴言與傳道書看智慧


傳道書的內容

相對於箴言中的因果觀,也就是善有善報;傳道書卻作出了質疑甚至否定。作者不斷用「虛空」二字來描述現實的人生,歸納作者的觀察,包括以下幾點:
  • 享樂不能帶來滿足 (1:12-2:26)
  • 不能掌握明天 (3:1-15)
  • 世界缺乏公平 (3:16-22)
  • 金錢不能帶來滿足 (5:9-19)
  • 神是測不透的、死亡是肯定的 (9:1-10 )
  • 年老和死亡 (11:7-12:7)

但是傳道書卻有以下三個特點:[1]
  1. 它將現實分為兩個範疇,屬天和屬地。作者用「日光之上」、「日光之下」來代表在天上和在地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2. 它將肉眼所見與信心之間做出區分。如傳1:14“我見日光之下…”但在2:14卻說“我卻看明…”。作者自己也在不斷的自我反省、觀察、思考、探索著。
  3. 它帶領我們面對生命中的無常;然而卻不斷勸勉我們要有信心和喜樂

傳道書中的傳道者,雖然充滿了智慧的話語,但是他卻對智慧本身提出質疑。傳1:17-18“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因為智慧不能改變現實,並且智慧增加憂傷。智慧只能分析、觀察;卻不能開藥方、解決問題。智慧本身不能滿足人心靈的需要。[2]

傳道者知道喜樂不在於作樂的人生(2:1-11);人不能在生活中找到有永久性的東西(2:12-23); 而且人只能在神裡面找到喜樂(2:24-26)。同時:

  • 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下,一切都有定時(3:1-8)
  • 看人生是神所賜的使命 (3:10-11)
  • 勞苦是有其目的:使人受經練 (3:10)
  •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3:11)
  • 人雖不能參透宇宙中的奧秘,但卻有終極的永恆的觀念(3:11)
  • 人當在勞碌人生中喜樂行善 (3:12)
  • 人雖不能改變現實,但仍舊要敬畏神 (3:14)

傳道書並沒有忽視這個世界墮落與充滿苦難的現實,它提醒我們正視今生的虛空與無常,但卻提出一個不變的原則與結論:敬畏神!傳12:13“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這完全是「以信為本」的探索和體驗的成果。

結論:

箴言、約伯記與傳道書這三本智慧書看待人生的角度都不一樣:箴言是在正常生活中尋找處世的原則、約伯記是在苦難人生中尋找神的同在;而傳道書是在空虛人生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分別代表了人生中正常、反常與無常的三個層面。可是這三本書對於人生問題的答案、對於智慧的結論,卻是驚人的一致:敬畏神!

箴9:10“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伯28:28“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傳12:13“…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


箴言中,宣告宇宙中有蘊藏的定律應用在自然界和人類中,智慧人尋找這些律並且遵守這些律,導致生命的和諧。在約伯記中並不排除在世上苦難的問題,人雖然測不透,但神是按祂的主權作工;並且人不應只是因祝福而信祂,人更是因什麼都沒有時才會珍惜神的同在,這遠比物質上的賞賜更加重要。尋求神的同在也是面對苦難唯一的出路。傳道書的結論是人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更無法明白生命的奧秘,但是敬畏神是人的本份,神會按人的行為審判人;並非一定要得到物質上的祝福(因傳道者已證明這只帶來虛空)。

因此,無論我們是處在人生中正常的階段,或者是在反常苦難的光景裡,又或是感嘆生命的無常;這三卷智慧書都給我們指向同一個出路與答案:敬畏神! 這是面對一切人生問題的關鍵。

======================================================

[1] 《21世紀聖經新釋》‧陳惠榮主編‧2000年‧福音證主協會‧P.643。
[2] 《超越虛空—傳道書中盼望的信息》‧赫戴維著‧1982年‧美國活泉出版社‧P.13-14。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Do It Anyway...




大家都以為是出自 Mother Teresa,
其實原創者是:Kent M. Keith


早在1968年, 他19歲, 還是哈佛大二的學生, 就寫下了這段話。起初是為了編寫學生領袖手冊,卻因此傳頌至今,更有各種不同版本。以下才是原版:


~~~~~~~~~~~~~~~~~~~~~~~~~~~~~~~~~~~~~~~~~~~~~~~~~~~~


People are illogical, unreasonable and self-centered.

Love them anyway.

If you do good, people will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Do good anyway.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Honesty and frankness make you vulnerable.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The biggest men and women with the biggest ideas can be shot down by the smallest men and women with the smallest minds.

Think big anyway People favor under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Build anyway.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you if you do help them.
Help people anyway.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ll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 Kent M. Keith

天父的來信




我的孩子,

你或許不認識我,我卻認識你的一切(詩139:1)
你坐下你起來,我都曉得。(詩139:2)


我也深知你一切所行的。(詩139:3)
就是你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太10:29-31)
你是照著我的形像所造的。(創1:27)
你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我。(徒17:28)
你也是我所生的。(徒17:28)
甚至在你尚未成形以先,我已曉得你,(耶1:4-5)
在創立世界之前,我已揀選了你。(弗1:4)
你不是一個錯誤。(詩139:15)
我定准你的年歲和所住的疆界,(徒17:26)
你的受造,是極其奇妙可畏!(詩139:14)
我在你母腹中造你,(詩139:13)
領你由母腹中來。(詩71:6)


我被不認識我的人誤傳,(約8:41-44)
我並非冷漠而憤怒的,乃是完全的愛。(約壹4:16)
我願在你身上張顯我的愛。(約壹3:1)
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父親。(約壹3:1)
我能給予你的,遠超過你在地上的父親所能給予你的。(太7:11)
因為我是完全的父。(太5:48)


你所領受各樣美善的恩賜,都是從我來的,(雅1:17)
因為我是你的供應者,我必供應你需要的一切。(太6:31-33)
我向你所懷的意念是要叫你末後有指望,(耶29:11)


因為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31:3)
我向你的意念其數比海沙更多,(詩139:17-18)


我因你歡欣喜樂,(番3:17)
我決不停止施恩於你。(耶32:40)
因你是我的珍貴的產業。(出19:5)
我全心全意栽培你於此地,(耶32:41)
我要將偉大奧秘的事指示你,(耶33:3)
如果你一心一意尋找我,就必尋見。(申4:29)
以我為樂,我就把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詩37:4)

因為是我在你心裡動工,使你心裡能立志行事。(Philippians腓2:13)
我能為你成就一切,遠超過你所求所想的。(Ephesians弗3:20)

我是你最佳的鼓勵者,(2Thessalonians帖後2:16-17)
也是在一切患難中安慰你的父親。(2Corinthians林後1:3-4)
你傷心的時候,我靠近你,(Psalm詩34:18)
如同牧人懷抱羊羔,我懷抱你在我胸前,(Isaiah賽40:11)

有一天,我要擦去你一切的眼淚,(啟21:4)
並帶走你在世上的一切苦楚。(啟21:4)

我是你的父,我愛你如同我愛我的兒子--耶穌一樣,(約17:23)
因為在耶穌裡,就顯明我對你的愛,(約17:26)
祂是神本體的真像,(來1:3)

祂來是表明我要幫助你,不是敵對你,(羅8:31)
並告訴你:我不追究你的過犯。(林後5:18-19)
耶穌受死,使你可與我和好,(林後5:18-19)

祂的死,是我愛你最極致的表達.(約壹4:10)
我為你捨棄了我所愛的一切,使我或許能得著你的愛。(羅8:31-32)
你若接受了這份禮物--我的兒子耶穌,你就接受了我。(約壹2:23)
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叫我的愛與你隔絕。(羅8:38-39)
回家吧!讓我為你預備一個天上所見過最大的宴席,(路15:7)
我一直是父親,也永遠是父親,(弗3:14-15)

問題是…,你願意成為我的孩子嗎?(約1:12-13)
我在等著你。(路15:11-32)


愛你的爸爸

~~~~~~~~~~~~~~~~~~~~~~~~~~~~~~~~~~~~~~~~~~~~~

異想:

好長的信, 但是我永遠都看不膩...




人生中的「三常」(三)



從約伯記、箴言與傳道書看智慧

約伯記的內容

箴言書中「賞善罰惡」和黑白分明的教訓,雖然是正常人生中的準則;但是往往遇到人生中的苦難時似乎就不太管用了。人立刻要面對一連串的問號:為何會有苦難?苦難從何而來?為何苦難會臨到我? 再進一步的問題是:苦難是犯罪的結果嗎?最後是:我遭遇苦難時該怎麼辦?

在約伯記中約伯這個義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苦難,但他的遭遇也幾乎是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有的經歷。在約伯記裡,苦難似乎是主題,但更深的層面,卻探索著一個永恆的問題:那就是人與神的關係。因為約伯最大的痛苦,除了身心的煎熬之外,神的隱藏才是他最無法釋懷、無法面對的一點。約伯最大的疑問是:我受苦時神在那裡?祂關心嗎?祂在乎嗎?三位朋友加上以利戶的安慰、勸解與辯論,都不能真正幫助約伯。因為他們的焦點都在試圖解釋為何會有苦難臨到,認為找到原因就可以避免甚至化解苦難。但苦難本身始終是個奧秘,想要解釋它、找到答案並不能給受苦的人帶來出路。最終約伯卻因著神在旋風中的顯現,並向他展現大能和智慧,才使約伯安靜俯伏下來;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渺小。神並沒有向約伯做任何的解釋;但神的同在本身,已經給約伯帶來力量與醫治。約伯記中的名言:

42:5-6“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

尋求神的同在;而並非尋找苦難的原因,才是面對苦難的出路。


約伯記中包含著兩個面向的智慧:人怎樣看神;與神怎樣看自己。在頭27章裡,約伯和三個朋友幾個循環的辯論後,卻出現了第28章關於智慧的講論。約伯從人間尋找金銀銅鐵寶石的智慧,進一步論到神才是真智慧的源頭。 他的結論是:伯28:28“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接著才引出後來32-37章以利戶的講論,這時約伯記真正進入高潮,以利戶帶出了神創造的大能,而最後第38章神出現並發言時,也是圍繞著祂創造的智慧和大能來詰問約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裏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伯38:4)神自始至終都沒有向約伯作任何解釋說明,但因著神的出現約伯卻降服了、滿意了。因為約伯得到了真智慧,那就是:

  • 認識神的權能,向神開放(伯42:1-4)。
  • 認識神的主權,順服祂終有美意(伯42:5-6)。


因為神作工的方法完全在於祂的主權與自由。
約伯在失去一切的時候,珍惜神的同在甚於一切。這是因著他的損失所帶來的巨大收穫;苦難也不在是個謎,乃是一個啟示、是一個化了妝的祝福。約伯記中的智慧,似乎比箴言的智慧更進一步。因為箴言是經歷了神的祝福,而感謝神的同在;而約伯記是神的同在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祝福。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人生中的「三常」(二)



從約伯記、箴言與傳道書看智慧

箴言的內容

箴言書提供了俗世生活的準則,同時也可說是摩西五經中「禍福之道」的重申(申11:26-28;28:1-68),著重上帝「賞善罰惡」的原則,是黑白分明的教訓。箴言書的對象由「個體」進到「群眾」;處境是由「家庭教育」擴展到整個「信心社群的維繫」。也就是說箴言書是為古代以色列整個信心的群體,提供神治智慧的典範。[1]

箴言把智慧分解成構成它的要素,有如三菱鏡把平淡的日光分解成多彩的彩虹一樣。在箴9:1“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於是許多人用「智慧的七柱」來代表箴言,這裏每一種特徵都經常在箴言書內出現,每一種都是智慧的一面,都是一根柱子。[2]

  • 公義:箴言中強調公義,追求公義就是智慧。如:

箴 21:21“追求公義仁慈的,就尋得生命、公義和尊榮。”箴言中也有許多義人與惡人的對比,來教導人們走義人的道路;

箴 10:3 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飢餓;惡人所欲的,他必推開。
箴 10:6 福祉臨到義人的頭;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 殷勤:殷勤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箴言中常常以懶惰來做對比;甚至勸懶惰人向螞蟻來學習智慧。如:

箴 6:6 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
箴 13:4 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

  • 正直:正直代表的是完全、清潔;是和彎曲、詭詐、奸惡相對的。如:

箴 2:21 正直人必在世上居住;完全人必在地上存留。
箴 11:3 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

  • 仁慈:仁慈也就是仁愛、憐憫、恩典;是和恨、殘忍相對的。智慧人有愛:

箴 21:21 追求公義仁慈的,就尋得生命、公義,和尊榮。
箴 14:31 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

  • 節制:雖然節制似乎沒有在箴言中直接出現,卻在許多地方強調節制是智慧。節制是表現在言語、行為和性情上;是和多言、暴躁、發怒相對的。如:

箴10:19“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箴16:32“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

  • 誠實:或是信實;是和謊言、做假見證相對的。

箴12:19 “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
箴12:22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

  • 謙卑:謙卑是和驕傲、褻慢、或是愚妄相對的。如:

箴29:23 “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裡謙遜的,必得尊榮。”
箴22:4 “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

綜觀以上,箴言書提供智慧的教訓、傳達道德性真理、規勸和責備。智慧是可尋求的,也是應該尋求的;智慧甚至主動的呼喚人來跟隨她。箴言中的智慧是從神來的,按照神的心意作人生中的選擇,就是智慧,就能有美滿幸福的人生。而「敬畏耶和華(箴9:10)」是一切智慧人生的開端


=====================================================

[1] 《天道聖經註釋─箴言》‧梁薇著‧2005年‧天道書樓‧P.5。
[2] 《智慧何處尋》‧陳希增著‧2005年‧天糧書室‧P.95。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人生中的「三常」(一)



從約伯記、箴言與傳道書看智慧


前言:

每個人對於智慧的定義都不太一樣,新華字典上的定義是「指人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有人將智慧定義為:「神所賜之知識的活用」;可是也有人將它定義為「審慎、周全、經驗豐富、滿有能力的行動,以治理世事,掌握人生的各樣問題和生命本身」。不論如何,智慧似乎是實用的、個人的、正面的、是人人想要擁有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生,使自己在世上過得更好些。

不過相信年過三十的人都會承認一點,那就是人生實在是複雜的、難解的。我們都會面對人生不同的光景與不同的層面,有正常的一面、有反常的時候、更有無常的時候。於是我們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人生不公平?」「我們可以找到人生中的規律嗎?」「在沒有規律的人生中我們可以找到意義嗎?」聖經中就有三卷智慧書,貼切的反應了人生中的「正常」(箴言)、「反常」(約伯記)和「無常」(傳道書)。本文將從人生中的「三常」─正常、反常和無常,來看約伯記、箴言與傳道書中的智慧。

如果用中文的標點符號來代表這三卷書,那麼:

  • 箴言應該是「;(分號)加上。(句號)」因為箴言當中充滿了非A則B的論述:「A的人如何如何;但B的人這樣這樣。」
  • 約伯記應該是「?(問號)」因為約伯記充滿了生命中的荒謬與不解。
  • 傳道書就是「!(驚嘆號)」因傳道書中出現的是弔詭、是矛盾與張力。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豈有此理之(二)…




看舊約的歷史故事, 常常讓人目瞪口呆!心想:這算那門子?!太離譜了吧…

如果你要參加一項重要的比賽、考試、報告;或者說,戰爭…
你必定會把自己的狀況調整到最佳;吃好、睡好、焚香沐浴、潛心修行…

可是…

當初以色列人進迦南前…


卻做了一件最危險的事:行割禮!!

他們不在過約旦河之前行割禮,卻在過了約旦河之後;在大戰前夕…
在人家耶利哥城眼前、門前… 自廢武功、自曝罩門…
就算人家早已經被嚇破膽,可是這樣也太過分了吧!他們難道就不怕別人趁機攻過來,把大夥兒殺個片甲不留?


又一次根本沒把人放在眼裡…


~~~~~~~~~~~~~~~~~~~~~~~~~~~~~~~~~~~~~~~~~~~~~~~~~~

異想:


可是,好像人家這個又叫做“有信心"!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豈有此理之(一)…



看舊約的歷史故事, 常常讓人目瞪口呆!心想:這算那門子?!太離譜了吧…


比方說:


如果有一天,一群人闖進你家裡來,踢壞了門板、打傷了小狗、把你家每個房間家具都坐地瓜分一空;大大咧咧地告訴你說:你們家本來就是屬於他們的,神六百年前就告訴他們的老祖宗,這裡是他們的地盤…

我想,你我都會有同樣的反應:他們的腦袋肯定有問題!!一面趕快拿起電話撥911…

可是…
當初以色列人進迦南就是這樣…

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他們根本還沒進迦南;就按著支派開始拈鬮分地了…
把別人的財產看作囊中之物,根本沒把人放在眼裡…



~~~~~~~~~~~~~~~~~~~~~~~~~~~~~~~~~~~~~~~~~~~~~~~

異想:

可是,好像人家這叫做“有信心"!

因為神已經在幾百年前“應許"給他們了,遲早是他們的,
先分好免得到時候麻煩…

我不想裝懂,只好搖搖頭吞下去…
神哪,我又被祢打敗了!!!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河東?還是河西?



約但河東是“可牧放牲畜之地"(民32:1),也許地廣人稀水草豐美;
約但河東是摩西擊殺巴珊王噩和兩個亞摩利王的地方(申1:4),是以色列人征服外邦揚威之地;
約但河東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所賜給瑪拿西那半支派和流便、迦得二支派的產業(書13:8);

但是約但河東卻從來不是神所應許給以色列人的迦南美地…

當摩西答應兩個半支派的請求時,聖經並沒有記載他曾求問過神…
也許那是神許可的(God’s Permissive Plan),但卻不是神最完美的計劃(God’s Perfect Plan)…

約但河東從來沒有給以色列人帶來真正的祝福,卻只有不斷的麻煩與爭端:

因為約但河東,以色列民族差點兄弟鬩牆(書22:10);
當以色列人不斷犯罪,神的懲罰來到時,也是從約但河東開始:“在那些日子,耶和華纔割裂以色列國,使哈薛攻擊以色列的境界, 乃是約但河東、基列全地…"(王下10:33)

約但河東是路上的美景、是次好的福份;卻使我們分心駐足,因而忽略了神最初且終極的應許和旨意!
~~~~~~~~~~~~~~~~~~~~~~~~~~~~~~~~~~~~~~~~~~~~~~~~~~~~~

異想:
人生中有很多的約但河東,我要留在河東嗎?
還是寧願經歷征戰、波折,最後進入約但河西那神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呢?
~~~~~~~~~~~~~~~~~~~~~~~~~~~~~~~~~~~~~~~~~~~~~~~~~~~~~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因信稱義之後(三)


...續 因信稱義之後(二)...


屬靈真理:

有學者稱羅馬書12章到15章是稱義者的「生活指南」。12章第一節以「所以」開始,表明信徒生活是稱義的結果,也是蒙恩得救的人必有的生活表現。而聖潔生活不單單靠順服命令、遵行律法;卻是經由一個稱義的生命活出來的。而且雖然已經稱義了,但是「信」仍然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正如羅1:17“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和羅12:3“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羅12:6“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可見「信」不但是稱義的原因,也是生活行為的基礎[1];因為人有怎樣的信,就有怎樣的生活。羅馬書12:1-2被成為「保羅道德倫理原則」或是「基督教倫理學的基礎」[2];這兩節經文是全部羅馬書12-15章的基石。在十一章末了,保羅指明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神把祂自己的榮耀彰顯,將祂自己的豐富向我們顯明。因此帶出了12 章1節「所以」來:我們也要將神的榮耀,豐富顯出來。我們注意十二章開始的時候,保羅並沒有叫我們在人面前怎樣去活,卻是先告訴我們應當在神面前怎麼作[3];因為與神的關係是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


保羅勸戒或是命令我們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完全因著神的慈悲和恩典。我們只是對於這恩典有所回應罷了,而且這樣的獻上是「理所當然的」,是「合理的」;並沒有任何可誇口的地方。跟著「要獻上」之後,保羅接著就以反面的「不要」來教導我們「不要效法世界」。也就是不要隨著這世代的潮流走,而要從世界分別出來,被神更新改變;進而「要查驗」什麼是神的旨意,過討神喜悅的生活。因為當我們蒙恩得救,稱耶穌基督為主的時候,祂才是我們唯一的主人,討祂的喜悅才是我們人生的目標。


說明了我們在神面前應該有的關係和態度後,進一步從第3節開始教導我們在人面前的態度。羅馬書12章3-8節可說是「肢體生活指南」。因著對人性的了解,知道我們或是過於自傲、或是過於自卑,保羅教導我們在基督裡如何看待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並且和其他弟兄姐妹的關係是「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因為神造各人都不同,且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彼此建造幫補。有了這樣正確的自我形象,才有可能進一步進入合神心意的事奉。從12章6到8節保羅提到了7種不同的屬靈恩賜;
預言、執事、教導、勸化、施捨、治理、憐憫


若粗分下來,其中預言、教導、勸化可歸類為「話語」性的服事,而執事、施捨、治理、憐憫可以歸為「事務」性的服事。這裡保羅強調的不是恩賜本身,卻是使用恩賜服事的態度。他並沒有比較恩賜的不同和高低,卻一再要求信徒要「按著信心的程度」、「專一」、「誠實」、「殷勤」、「甘心」。因為神是鑑察人心的,祂看重的是我們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表現。林後8:12“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神要的是我們單純事奉祂討祂喜悅,而不容有任何個人野心或目的,更不希望我們因擁有恩賜而自高。(見林前12)。


羅馬書12章1-8節,雖然只有短短的8節經文,卻是我們基督徒因信稱義之後的生活指南;更是我們「成聖」過程中每天都要經歷、儆醒的。「福音」絕對不是僅僅停留在得救、等著上天堂而已;神對我們的心意遠遠超過這些。唯有在生活中可以活出來的信仰和生命,才是真正的信仰。


[1] 《中文聖經註釋─羅馬書》‧周兆真著‧2007年‧基督教文藝出版社‧P396。
[2] 《羅馬人的福音─羅馬書原文詮釋》‧馬有藻著‧2001年‧天恩出版社‧P.326。
[3]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馬書講經紀錄》‧王國顯著‧1998年‧恩光出版社‧P.240。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因信稱義之後(二)


... 續 因信稱義之後(一)...


羅12:3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所賜我的恩」指憑著保羅的使徒職分 [1]。這裡四次用同一個字根的「看」字,來表達基督徒應當如何來看自己。「看」本身有「思想」、「判斷」、「評價」、「明瞭」等意思。[2]
「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這句話,解經家有許多不同的立場。首先『信心』在此處應該不是指得救時的信心;「大小」是名詞,最好的解釋應當是作一個衡量的標準。「信心的大小」可以翻譯為「信心的度量」[3]。呂振中譯本作「信心的分量」。


12:4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
12:5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聖經中曾不只一次的將教會比作身體,基督徒在此身體中互相為肢體,如哥林多前書第十章、十二章;以弗所書第四、第五章等。
「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這話的意思是說,只要是身上的肢體,都必具有其功用,但各別的功用不盡相同。「互相聯絡作肢體」原文中沒有「聯絡」二字,按原文直譯是,每個肢體是為每個肢體,意即每個肢體是為別的肢體的緣故而存在的。[4]

12:6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


「恩賜」是指因恩典而來的特別才幹―是神為著基督身體的需要白白賜給祂子民的。「各有不同」是指性質、功用和程度上的差別。[5]
「預言」可以是關係將來的事,但不是必然的。它雖然指舊約先知們純靈感的預言,亦可以指現今將神所已經啟示之話語予以講解。現代的先知預言是複述基督的信息,就是宣講、闡述已在聖經上啟示的真理。[6]
「程度」這個字在新約中只出現過這一次,基本的意思可能是「比例」或「相似的關係」。按「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是指先知說預言時要按信心的「比例」或者「範圍」,意思是按他從神所領受的,不加多也不減少,完完全全的講出來。[7]「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呂振中譯本作「或是傳講神言,就該按著信心的程度用那恩賜」。

12:7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執事」是指各種基督徒的服事工作,這裡應該是指比較「實用」的服事[8];如:徒20章,執事參與「管理飯食」的服事。新譯本作「服事人的,就應當照著恩賜去服事」。
這裡的「專一」是中文聖經合和本加上的補字,原文中沒有。NASB的翻譯是”if service, in his serving” :NRSV的翻譯是”ministry, in ministering”。直接翻譯可以是:「作執事的,就讓他服事;作教導的,就讓他教導。」
「教導」是指將神的話語闡釋明白,在弗4章指牧師的事奉。[9]


12:8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勸化」乃是指將神的真理作鼓勵的應用。呂振中譯本和新譯本都作「勸慰」;包括勸勉、勸戒、安慰、鼓勵的意思。
「施捨」和「分給」是同一個字。新譯本作「把財物分給人」;是樂捐的意思。「誠實」原意是單純[10];有正直、專一、誠懇、純樸、慷慨等意思。「施捨的,就當誠實」是說目的是單單滿足別人的需要,而沒有其他任何附帶的目的。
「治理」是「站在前面的」[11]。呂振中譯本作「督導的」;新譯本作「領導的」。「殷勤」可以翻譯成快快的去做或誠懇地做,呂振中譯本作「熱切」。
「憐憫人的」或作「施憐憫的人」,專指照顧病人、賙濟窮人、關懷老弱者等針對有特別需要的人的服事。「甘心」有樂意的意思,呂振中譯本作「歡悅喜樂」。


[1] 《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黃迦勒著‧(網路版)。
[2] 《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鮑會園著‧1996年‧天道書樓‧P.108。
[3] 《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五‧羅馬書》‧潘秋松編譯‧1990年‧活泉出版社‧P.282。
[4] 《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黃迦勒著‧(網路版)。
[5] 《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黃迦勒著‧(網路版)。
[6]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羅馬書》‧(網路版)。
[7] 《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鮑會園著‧1996年‧天道書樓‧P.111。
[8] 《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鮑會園著‧1996年‧天道書樓‧P.112。
[9] 《羅馬人的福音─羅馬書原文詮釋》‧馬有藻著‧2001年‧天恩出版社‧P.338。
[10] 《羅馬人的福音─羅馬書原文詮釋》‧馬有藻著‧2001年‧天恩出版社‧P.339。
[11] 《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五‧羅馬書》‧潘秋松編譯‧1990年‧活泉出版社‧P.284。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因信稱義之後(一)


前言:


「羅馬書」這卷書在基督教歷史當中的地位是眾所皆知的,例如:奧古斯丁在其懺悔錄中提到羅馬書對他生命改變的重要;對於馬丁路德來說,羅馬書是聖經中的聖經,也是他整個改教運動的理論基礎;約翰衛斯理也承認聽了馬丁路德的羅馬書序言,靈命得到復興。[1]

和其他的書信一樣,保羅在羅馬書當中先闡明教義,再加上生活中的應用。在羅馬書1-11章中,保羅先用直說語氣說明客觀的事實:那就是我們已經蒙神的恩典,因著信在基督裡稱義了。接著從12章開始,保羅開始以命令的語氣教導我們因信稱義之後當如何。當中充滿了「你們要…」、「就當…」、「不要…」、「乃要…」等等的詞句。保羅不斷用正面和反面的教導,吩咐信徒們在生活中活出「因信稱義」的生命來。

本文將針對羅馬書12章1-8節,討論因信稱義之後的生活。先分析經文本身的意義,並將其屬靈意義作進一步的探討。

經文分析: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是根據羅馬書前面11章所述的真理自然得出後面的結論。「勸」是現在式,主動、直說語氣的第一人稱單數動詞。意思是要求,其方式可以是勸告、懇求、安慰、指導等等。

「慈悲」是陽性複數名詞,意思是同情、憐憫、慈悲。「慈悲」在新約中的用法經常是多數,指許多憐憫、多種恩慈。而神的慈悲是在基督裏彰顯出來的。[2]

「身體」是中性複數名詞,這裡是指人的身體,代表整個身體、整個人而言。當時希臘文化認為身體是污穢邪惡的,保羅在這裡卻特意要打破這種觀念,要信徒把身體獻給神。

「祭」是犧牲、祭物的意思。前面的身體是複數,但這裡的祭物卻是單數名詞,表示是一次的獻上卻是整個的身體。[3] 這裡用『活祭』意指活著的祭物,它表明了新約的獻祭和舊約的獻祭不同:舊約裏的祭物,都是先殺死後才獻上給神,是死的祭物,但新約所獻的乃是活的。

這裡用三個平行的形容詞「活」,「聖潔的」,「神所喜悅的」來形容「祭」。

「事奉」是陰性單數名詞,事奉,敬拜的意思,特別是指履行宗教禮儀職責。“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段經文在新國際譯本譯作「屬靈的敬拜」;美國修訂本作「屬靈的事奉」;呂振中譯本作「心神的事奉」;新譯本作「這是你們理所當然的事奉」;思高本作「合理的敬禮」。[4]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效法」原文的意思,是『同形於』、『同化於』[5],意思是使某人的的思想或是特質與另一個人的作風一致;但卻是短暫的、會改變的和不穩定的。

「世界」應指一段漫長的時間,這裡應該翻譯成「世代」較為正確,「這個世代」強調與將來的世代有所不同[6]。“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就是不要跟從這世代被這個世界所同化;也可以翻譯為「不要把自己變成這世代的樣子」。

「更新」乃是指質素和本性方面的新 [7]。當基督進入一個人的生命中,他將會被神所更新。

「變化」是以神為主詞的被動語態,另外兩處都是用在耶穌登山變像(太17:2;可9:2)[8]。這裡是指「要讓你們自己繼續不斷被神改變」,是由內而外、裡外相符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不是人憑自己的力量可以作成的,乃是神在人裏面的工作。[9]

「察驗」意思是試驗、證實、認可或認定是有價值的。[10]“使你們可以察驗"是一個表達目的的句子,指用聖經的真理,來對證我們心靈中所受的感動,是否是神的旨意。這裡用了三個形容詞「善良」、「純全」、「可喜悅」來形容「神的旨意」。


[1] 《中文聖經註釋─羅馬書》‧周兆真著‧2007年‧基督教文藝出版社‧P1。
[2] 《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鮑會園著‧1996年‧天道書樓‧P.99。
[3] 《羅馬人的福音─羅馬書原文詮釋》‧馬有藻著‧2001年‧天恩出版社‧P.328。
[4] 《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鮑會園著‧1996年‧天道書樓‧P.102。
[5] 《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黃迦勒著‧(網路版)。
[6] 《羅馬書註釋—卷肆》‧馮蔭坤著‧2003年‧校園出版社‧P.58。
[7] 《每日研經叢書—羅馬書註釋》‧巴克萊著‧1981年‧基督教文藝出版社‧P.187。
[8] 《羅馬人的福音─羅馬書原文詮釋》‧馬有藻著‧2001年‧天恩出版社‧P.331。
[9] 《羅馬書註釋—卷肆》‧馮蔭坤著‧2003年‧校園出版社‧P.65。
[10] 《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五‧羅馬書》‧潘秋松編譯‧1990年‧活泉出版社‧P.281。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約櫃 — 神的同在與榮耀(四)

...續 約櫃 — 神的同在與榮耀(三)

約櫃與神的百姓:

聖經中有關耶和華約櫃的記載並不很多;但是只要它一出現就顯出很大的影響力。

一、約櫃在百姓營中
當以色列民紮營的時候,約櫃的會幕是放在營的正中央,十二個支派是圍繞著約櫃的會幕安營,「以色列人要各歸自己的纛下,在本族的旗號那裡,對著會幕的四圍安營。(民2:2)」這陣營象徵著神住在祂子民中間,神子民的生活也以祂為中心。這也是聖城的模式,是神永恆的計畫。

二、約櫃在前頭引路
約櫃和會幕裡面其它物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那兩枝槓是要永遠的穿在金環裡面,不可以拔出來。就是隨時神命令要走,隨時抬了就可以走。在曠野,約櫃是一直陪伴著他們,最後摩西對他們說:「你走這大曠野,祂都知道了。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神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申2:7)」所以約櫃對我們的意義是,神一直是與我們同在的。耶穌的名稱為以馬內利,是要陪我們走過這一生、常與我們同在的神。


當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的山,往前行了三天的路程,耶和華的約櫃在前頭行了三天的路程,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民10:33)接下去的經文強調了上帝與約櫃的密切關係:
「約櫃前行的時候,摩西就說:『耶和華阿,求你興起,願你的仇敵四散,願恨你的人從你面前逃跑。』約櫃停住的時候,他就說:『耶和華阿,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萬人中。』」(民10:35-36)

摩西死後神要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約書亞吩咐百姓要跟著約櫃走,「你們看見耶和華你們神的約櫃,又見祭司利未人抬著,就要離開所住的地方,跟著約櫃去。」(書3:3) 他就請祭司扛著約櫃,「他們到了約但河,腳一入水(原來約但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漲過兩岸),那從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極遠之地、撒拉但旁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那往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於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對面過去了。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在約但河中的乾地上站定,以色列眾人都從乾地上過去,直到國民盡都過了約但河。」(書3:15~17)祭司一直站在約旦河底,一直到大家全都過了岸,祭司才離開約旦河,祭司的腳一離開河水,上游的約旦河水就又流回來了。

三、約櫃帶領百姓征戰
進入迦南地後,以色列民遇到的第一座城,就是耶利哥城。耶利哥城很堅固,城牆很厚很高,約書亞吩咐百姓「七個祭司要拿七個羊角走在約櫃前。到第七日,你們要繞城七次,祭司也要吹角。他們吹的角聲拖長,你們聽見角聲,眾百姓要大聲呼喊,城牆就必塌陷,各人都要往前直上」(書6:4~5),結果那座城的城牆就真的倒塌,他們就這樣攻下該城,得取了耶利哥。

四、約櫃與百姓分離

當約櫃進入耶利哥城後,聖經未再提及約櫃放置的地方,一直到士師統治的時代,士師以利把約櫃帶到示羅。當仇敵非利士人來攻打以色列民,交戰的結果,以色列人失敗了。他們說,這是因為神沒有在我們中間,若是神在我們中間,我們就能戰勝仇敵。所以他們把約櫃從示羅的帳幕運到戰場來。當約櫃運到以色列營時,百姓大聲歡呼說,神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了,我們定能得勝。但是這一仗以色列人不但大敗,連約櫃也被擄去。「神的約櫃被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撒上4:11)對以色列民來說,神的榮耀離開了!「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撒上4:22)」[1]當時的以色列人是迷信而不是信心,他們以為把約櫃運來就可以得勝,沒有想到神已經與他們分開。因為神不滿意他們的屬靈光景,祂寧可讓祂的約櫃被擄,而不願意用櫃來保護祂的百姓。

可是接下去的故事,卻讓我們看到先前任憑以色列民打敗仗的神,卻在外邦假神的大袞廟裡展現了祂的權能。非利士人把擄獲了的約櫃抬到亞實突,並且放到他們的大袞廟裡。到了晚上大袞就滾下來了,約櫃就在它的前面,它的臉朝地好像在拜約櫃一樣,「次日清早,亞實突人起來,見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就把大袞仍立在原處。」(撒上5:3~4)哪裡知道,第二天,不只滾下來,連頭和手都摔斷了,後來非利士人開始長痔瘡。(中文聖經翻譯為痔瘡,英文聖經有的翻譯為腫瘤。)最後他們的首領商量後決定使用牛車連同賠罪禮把約櫃送回,「把耶和華的約櫃放在車上,將所獻賠罪的金物裝在匣子裡,放在櫃旁,將櫃送去。」(撒上6:8)

但是以色列人對於約櫃卻根本不去過問,掃羅做王達四十年,從來不在約櫃前求問耶和華。直到大衛的時候,大衛因為愛慕神,才把約櫃運到大衛城裡,放在大衛的帳棚中。當大衛正將約櫃運回耶路撒冷途中,烏撒因任意伸手扶住搖搖欲墜的約櫃,而遭擊殺(撒下六)。後來以色列亡國被擄後,約櫃就從歷史中消失。


關於約櫃的存在價值,神曾藉著耶利米預言,將來以色列國復興之後,他們便不再需要它了。祂說:「當那些日子,人必不再提說耶和華的約櫃,不追想,不記念,不覺缺少,也不再製造。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萬國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耶3:16-17)」因為當最後主耶穌再次降臨,被稱為「耶和華的寶座」之耶路撒冷,乃是約翰在異象中所看見,由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啟21:2)。

結論:

在舊約時代,約櫃是神與以色列人同在的標記。但在新約時代,主耶穌降生為人道成肉身,祂的名要被稱為「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有神與我們同在的實質,比擁有神與以色列人同在之標記的約櫃更為寶貴。

在舊約時代,聖殿是約櫃的「安息之所」(詩132:5~8)。大衛之所以為了建造神的殿而盡心盡力,除了預備各種材料之外,又將他自己積蓄的金銀獻上,就是要安放神的約櫃。「…也當起來建造耶和華神的聖所,好將耶和華的約櫃和供奉神的聖器皿都搬進為耶和華名建造的殿裏。(代上22:18)」在新約時代,主耶穌的身體就是聖殿(約2:19~22),無形的約櫃存放在祂裏頭。不但如此,連教會也是神的殿,是祂的靈所充滿的,無形的約櫃既然存放在主耶穌裏頭,也必存放在教會裏頭。

「原來前約有禮拜的條例和屬世界的聖幕。…有金香爐,有包金的約櫃,櫃裏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這些事,連那飲食和諸般洗濯的規矩,都不過是屬肉體的條例,命定到振興的時候為止。(來9:1-10)」神藉著摩西所頒布禮拜的條例,以及神吩咐摩西所造的帳幕,包括約櫃……等,都不過是屬肉體的條例。等到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成全律法,實現神救贖人類的計畫之後便畫下句點了。因為基督是律法的終結者,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而不在乎遵行律法。總而言之,律法上的一切條例,都是有「時限」的;同理,約櫃的存在價值也不是永恆的。

約櫃在舊約時代見證著神的同在與榮耀,如今我們有主耶穌永遠與我們同在是何等的寶貴!以色列民當初怎樣跟隨約櫃,今日我們也應當怎樣的效法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蹤行!

[1]【神同在】—國際聖經百科全書‧P.51‧漢語聖經協會‧2003。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長鼻子的神 ?!


原來「不輕易發怒」的希伯來文就是「長鼻子」...


鼻子長了,氣自然就出來的慢,其實挺有道理的!

奇怪不論中外,發怒都和鼻子 有關。

心中老大不滿會「哼」他一聲,憋著氣也會呼吸急促;深吸一口氣自然平和多了...

只是以前一想到長鼻子就想到說了謊的小木偶...

==============================================


異想...

我的鼻子想必太短了...
那裡去找「鼻子增長器」呢 ? ? ?


約櫃 — 神的同在與榮耀(三)

...續 約櫃—神的同在與榮耀(二)

約櫃的屬靈意義:

約櫃是至聖所中唯一的器具,也是整個會幕的靈魂[1]。神的榮耀就住在這約櫃上。神是藉約櫃上的施恩座向以色列人說話,因此約櫃是代表神的同在。是神住在人中間。神同祂子民的關係完全根據約櫃,在舊約時代,神藉著約櫃帶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渡過約但河,戰勝迦南七族。所以約櫃是以色列人的中心![2] 許多解經家都同意,約櫃其實預表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

首先從約櫃的建造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屬靈的意義。約櫃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一、頭一部分是一個木箱子,裏外包上精金,四圍鑲上金牙邊,連安在櫃腳的四個環子,也要用金子鑄造。兩根杠是用來抬櫃的,也是以皂莢木製成,用金包裹,並須經常各穿在長方櫃側的兩環之間,不可抽出。皂莢木是一種很堅固的木,代表著基督的人性;包精金則預表基督的神性,耶穌基督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

關於約櫃裡面所放的東西,新舊約聖經中有不同的記載:

從來9:4—「有包金的約櫃,櫃裏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顯示約櫃中有「法版」、「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三樣東西。但是根據出25:16「必將我所要賜給你的法版放在櫃裏。」和出40:20「又把法版放在櫃裏…」,當初約櫃建造時唯一確定放在裡面的東西,是只有石法版。嗎哪罐應該是放在法櫃前 見出16:33~34「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存在耶和華面前,要留到世世代代。耶和華怎麼吩咐摩西,亞倫就怎麼行,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同樣的,亞倫的杖應該也只是放在法櫃前;見民17:10「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把亞倫的杖還放在法櫃前,給這些背叛之子留作記號。」不過不論是在約櫃內還是約櫃前,這三樣東西都有著豐富的屬靈意義:
  • 法版:當摩西在西乃山上領受法版時,以色列人卻在山下做了一頭金牛犢來拜。以色列民雖然毀約,神卻永不改變祂所立的約。出31章神對摩西說:你做兩塊法版再到山上來,我用指頭把十誠寫在石版上;摩西第二次領受了法版。這兩片法版上所刻的是神親自頒布的律法,也是神和人立約的見證。這兩片法版永遠放在約櫃中,見證神,也提醒百姓永遠沒有辦法靠著自己遵行律法;這律法直到耶穌基督降世才得到成全。

  • 盛嗎哪的金罐:出16:35記載「以色列人喫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在以色列人繞行曠野的四十年歲月中,神天天降下嗎哪餵養祂的百姓。嗎哪代表著神信實的供應,而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48)」,唯有耶穌自己才能滿足人們真正的需要。

  • 亞倫發過芽的杖:不僅紀念神使杏枝一夜間發芽、開花、結果的神蹟,更代表神的揀選和堅立;同時也預表著耶穌基督的復活。

二、約櫃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施恩座,施恩座是一塊精金打造的版,長二肘半、寬一肘半,正好可放進約櫃頂端。施恩座兩頭置放兩個基路伯,兩者不可分開,且與施恩座連成一塊。他們高張翅膀,遮掩施恩座。臉對著臉,向下凝望著施恩座,是遮蓋約櫃的。

施恩座此一詞更含有贖罪之意,在利未記十六章中,詳細記載有關贖罪日之事,而首先就是提到施恩座。在施恩座前,罪人才得與神和好。「施恩座」亦可譯為「蔽罪座」或「贖罪座」,這個字在羅馬書三25節譯為「挽回祭」,可見其總意顯明主耶穌是我們的蔽罪座,在他的寶血遮蓋之下,替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他完全作了我們贖罪的挽回祭。因耶穌十字架上的死,使隔開施恩座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我們便可以坦然無懼地隨時來到施恩座前,得著赦罪、領受恩典、享受豐盛(來4:16)。
施恩座是神彰顯救恩並住在人中間的寶座,出25:22「我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吩咐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神是從施恩座向人說話,而不是在約櫃裡向人說話;施恩座是在約櫃的上面而不是在約櫃的下面。這些安排都向我們顯明:神的恩典大過我們的過犯。[3] 約櫃內的法版代表神的律法,也提醒我們的罪,羅3:20「…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是神在施恩座上向我們顯出祂的慈愛、憐憫和赦罪的恩典,也使我們倍得安慰。

[1]【神人之約—摩西五經】‧陳希曾著‧P.49‧希望書房‧2005。
[2]【約櫃】‧江守道著‧一九八七年香港特別聚會信息。
[3]【舊約啟示的軌跡—立約的神】‧汪川生著‧P.166‧門訓出版社‧2001。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約櫃 — 神的同在與榮耀(二)




... 續約櫃 — 神的同在與榮耀(一)

出25:8「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這裡的「住」是「停駐」或是「住帳棚」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神說要住在「他們中間」而不是住在「會幕中」。表示強調神的臨在性,正如耶和華神的榮耀停在西奈山,而不是住在西奈山。[1]

出25:9的「帳幕」也就是「會幕」(聖經新譯本翻譯成會幕,但和合本及呂振中譯本翻譯成帳幕。)這個字希伯來文聖經在出埃及記中共用了四個不同的詞,但中文譯本不易區分。這四個詞分別是:

一、帳幕(或帳棚):如同神子民在地上都住在帳棚中,祂也與他們認同。如同神對大衛所說:「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7:6)」因此會幕又稱做「耶和華的帳幕」(王上2:28),或簡稱做「這帳幕」。

二、居所:會幕是神在人間暫時的居所。約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住」就是同樣的意思。

三、聖所:見出25:8。這裡的「聖」,基本是「分別」的意思,說明這建築是分別為聖給神的。會幕裡分為「聖所」和「至聖所」兩個部分,也強調神的聖潔,因此至聖所只有大祭司一年一度在贖罪日那天才可以進入。

四、會幕:是神和祂的僕人相會的帳幕、啟示的所在,是會幕最重要的功能。[2]
出25:16的「法版」原意是「見證」,在申9:9翻譯做「約版」。神與以色列民立約的見證就是法版,將這兩片法版放在約櫃內見證神與人所立之約。摩西在臨終前吩咐利未人將律法書抄寫一份,放在約櫃旁見證以色列人的不是(見申31:26)。這樣是雙重的見證,在約櫃裡的法版是見證神不改變的慈愛,因為這法版是神吩咐再造的;另一方面在約櫃旁的律法書見證以色列民背約遭神刑罰。神的慈愛與公義永遠共存。

出25:17的「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是神顯現的地方,也是神與人相會的地方。「施恩座」的原意是「贖罪」或「遮蓋」,因此呂振中譯本翻譯為「除罪蓋」。到了新約羅馬書3:25的「挽回祭」用的也是同樣的一個字。

出25:19的「基路伯」是天使,有四個臉面:獅、鷹、牛、人,象徵是所有活物中最珍貴的。


[1]【出埃及記—卷下】‧天道聖經註釋‧賴建國著‧P.243‧天道書樓‧2004。
[2]【出埃及記—卷下】‧天道聖經註釋‧賴建國著‧P.245‧天道書樓‧2004。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約櫃 — 神的同在與榮耀(一)


前言:

在聖經裡很少物件有像會幕及其器具佔了那麼多篇章,記載得那麼仔細,且是重覆又重覆地寫清楚。神三番四次鄭重地提醒摩西,建造會幕必須照著祂所指示的樣式。很明顯,會幕的樣式本身就是一個表記,其中蘊藏極豐富的屬靈意義和教訓。會幕可說是神永遠計劃的啟示,又是關乎基督自己和祂救贖工作的預表。從永遠到永遠,神的心意是要與人同住。神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會幕之後是聖殿,聖殿之後是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1]


在出埃及記24章裡,神呼召摩西、約書亞和七十長老上山到祂那裡,二十五章剛好相反,神要住到人中間來。兩方面的起源都是從神自己開始,是神主動要人住到祂那裡,也是神要到人的中間來;人到祂那裡去,就是神願意把祂賞賜給人,讓人享用祂的所有。神住到人的中間來,就是說神來親近人,叫人得著神。[2]


神要摩西建造會幕最主要的原因乃是神要與人同住(出25:8)。這個啟示在創世記就開始了,神與以撒立約的時候特別強調「…我與你同在,要賜福給你…(創26:24)」。祂與雅各立約的時候同樣強調「我也與你同在。…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28:15)」[3]。另外「…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 (出29:45-46)」神再次明文指出祂拯救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正是為要住在他們中間。[4]


在整個會幕建造中首先提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器具就是約櫃。約櫃也是神住在人中間的象徵與見證,本文將討論約櫃的建造、它的屬靈意義和約櫃與神百姓的關係;最後將討論約櫃今日對我們的意義。

約櫃的建造:


神對於建造會幕中約櫃的藍圖,主要記載在出埃及記25章8到22節:
25:8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
25:9 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樣式。」
25:10 「要用皂莢木做一櫃,長二肘半,寬一肘半,高一肘半。
25:11 要裏外包上精金,四圍鑲上金牙邊。
25:12 也要鑄四個金環,安在櫃的四腳上;這邊兩環,那邊兩環。
25:13 要用皂莢木做兩根槓,用金包裹。
25:14 要把槓穿在櫃旁的環內,以便抬櫃。
25:15 這槓要常在櫃的環內,不可抽出來。
25:16 必將我所要賜給你的法版放在櫃裏。
25:17 要用精金做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下同),長二肘半,寬一肘半。
25:18 要用金子錘出兩個既來,安在施恩座的兩頭。
25:19 這頭做一個基路伯,那頭做一個基路伯,二基路伯要接連一塊,在施恩座的兩頭。
25:20 二基路伯要高張翅膀,遮掩施恩座。基路伯要臉對臉,朝著施恩座。
25:21 要將施恩座安在櫃的上邊,又將我所要賜給你的法版放在櫃裏。
25:22 我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吩咐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



[1]【容我的百姓去(出埃及記導讀)】‧狄惠榮著‧《香港神的教會》資料庫。
[2]【容我的百姓去—出埃及記講經紀錄(下)】‧王國顯著‧天糧書室‧1997。
[3]【舊約啟示的軌跡—立約的神】‧汪川生著‧P.172‧門訓出版社‧2001。
[4]【神同在】—國際聖經百科全書‧P.26‧漢語聖經協會‧2003。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又在PBS上聽到了這首歌...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女兒小的時候, 每次聽到這首歌, 都會一面唱一面爬上沙發背坐到我的肩膀上, 夾著我的腦袋, 臭腳丫放在我肚子上...

她說因為這樣她才strong...

這首歌的原創雖然不是Christian, 卻常讓我想起主...
真的, 唯有神將我們救拔出來、建造、堅立...
到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高度;超過我們的全部...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There is no life -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Each restless heart beats so imperfectly;
But when you come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Sometimes, I think I glimpse eternity.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基督徒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h9Y_cg7ep0

Celtic Woman 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aKFcfytlxU&feature=related

Enjoy...

我是生命的糧(三)


屬靈真理:

在約翰福音第六章這整大段耶穌的言論的記載中,其實耶穌在企圖將有關祂自己的兩個奧秘啟示出來:祂身份的奧秘和祂來到世界上目的的奧秘;這兩個奧秘也是我們所信仰真理的核心。那就是「道成肉身」的奧秘和「十字架」的奧秘,耶穌的身份是道成肉身神的兒子,而祂來到世上目的是在十字架上流血捨身完成救恩。因為耶穌的道成肉身,祂是天上降下的生命之糧。因著祂在十字架上的流血捨身,我們才能真正吃祂的肉、喝祂的血而得到永生。

本文的題目是「生命的糧」,這也是整段聖經主耶穌的教導的主題。耶穌自己宣告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35)」,因為父神差派耶穌降世是為了將永生賜給世人,而不是將必朽壞的食物賜給人。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特意將這重要的真理向眾人宣告。人當然必須吃食物才能夠維持肉身的生命;照樣人必須吃神所賜的天糧,才能得到永生。「吃」和「喝」本是猶太人常用的辭彙,拉比常將律法稱為他們的麵包,吃了就代表接受和遵行的意思。耶穌在這裡用「吃」和「喝」的字眼,同時也表達了這些動作都必須是個人自己的行動,就和吃飯喝水一樣是不可能由別人替代的。我們和神之間的關係和信心也絕對是個人的,別人無法取代的。

當時在迦百農許多跟隨耶穌的猶太人,其實也和今日的我們沒有多大的差別,都有著以下的特性:
1. 追求物質:他們以追求眼前的利益為人生目標,對於永恆的價值和屬靈的事物沒有什麼興趣。他們可能有宗教信仰,但是所看重的是利用神得到今世的好處,而不是真心愛神。
2. 要求神蹟:他們「看見才信」,卻不知神和祂許多榮耀的作為是要「信了才見」的。他們不知道「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耶穌在世上的確行過許多的神蹟,但這一切的神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神蹟的目的是要人認識這位道成肉身的神子,並且相信祂。

從整個故事我們更可以看出群眾和耶穌之間強烈的對比,第一個對比是當時猶太人「錯誤的彌賽亞觀念」,把那至高的神貶為僅僅是供應物質需要的阿拉丁裡的神燈。真實的彌賽亞觀念是知道祂先處理屬靈的問題,然後才處理物質的問題。另外一個對比就是:群眾和耶穌基督對於「生命」的理解不同。其實群眾的問題是什麼?是生命。基督的使命是什麼呢?也是生命。群眾需要生命,耶穌基督就在他們中間給他們生命。但是發現原來群眾認為吃飽了,就可以活著、生命就來了。他們對於永恆的、屬靈的事物根本沒有胃口。耶穌基督來了是要叫人的生命(約10:10),祂教導人們不要為那必朽壞的食物勞力(約6:27),要為那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物勞力,因為那才能摸著生命最深處的需要。

另外,約翰福音6章35-58節這整段經文中,也給了跟隨耶穌的人三大寶貴的應許:

1. 他們的保障 (36-40節)
他們是父「賜給」子的(37,39節),申明了父神的主權和擁有權。當父把他的子民賜給聖子耶穌後,子就負起保守和保護這些人的責任;除了在今生的保守之外,還包括了在末日的復活。這與神同在的永恆生命,已經在耶穌裡賜給了相信的人。

2. 他們的命運 (41-51節)
「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他們可以藉著耶穌蒙神教訓、被神光照,因而認識父神,並且坦然無懼地到神面前,與神重建那破裂隔絕的關係。並且可以吃耶穌所賜下的天糧,因而「永遠活著」。

3. 他們的身分 (52-58節)
耶穌進一步地應許屬神的子民「與神契合」那奧秘且榮耀的身分。人需要藉著信靠耶穌,來個別領受祂在十字架上的捨身與流血;這種領受就像人的進食(吃祂的肉、喝祂的血)。這份信靠帶來基督與門徒的「契合」,「…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56節)」道成肉身且以馬內利的神,藉此把救恩帶給凡信靠祂的人。

這段經文對我來說最深刻的反思就是:我們這些神的僕人,所傳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福音?是吃餅得飽足的看得見的廉價福音;還是那「生命的糧」—把人帶到神面前得永恆生命的福音?我在教會傳福音、服事、教導多年,常常會有一個感觸,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嚐過主恩的滋味,卻無法在天路的旅程上留下來?!為什麼人們作見證時,感恩的大多是神的作為和賞賜;卻很少有人提到神自己?!有沒有可能他們所吃到的只是那會朽壞、而且至終「還是死了」的嗎哪;而不是那讓人永遠活著的「生命之糧」?當許多人說:「耶穌會解決你人生所有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是什麼呢?難道耶穌真的到世上來,僅僅是為了行神蹟、醫病、趕鬼、滿足人當時的需要嗎?斷乎不是!否則約翰福音第六章就只需要紀錄五餅二魚的神蹟,停在第15節就夠了;以下整段「生命之糧」的講述都是多餘的!神蹟乃是「神的記號」,神藉著那看得見的記號,來叫我們「看見」那看不見的真理。當我們仔細觀察後會發現:每次耶穌行神蹟之後,常常接下來就是引出重要的屬靈教導;神蹟本身只是手段,而絕不是最終目的。耶穌行了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的神蹟,真正目的是要帶出祂是「生命之糧」的重要真理。只可惜常常我們注意力的焦點只停留在約翰福音1到15節,卻忽略了那從天上降下、讓人吃了喝了永遠不餓也不渴的真糧。就如聖詩的歌詞:

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
前所要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我盼望可以從自己開始,也把這樣的真理教導弟兄姊妹:常常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並住在主裡面,與祂有生命的連結。把目光的焦點從主所行的神蹟轉移到行神蹟的主。讓耶穌自己成為生命中唯一平安、喜樂與滿足的泉源!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你(妳)推了沒? 你(妳)噗了沒? 你(妳)死了沒?



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問: “你e了沒?"畢竟那是上個世紀的用語了…

所以, 你應該是:

推手(Tweeter), 或是噗客(Plurk);
亦或是不怕死也不怕多打字的“非死不可(Facebook)"忠貞黨員…

也許你發現Miley Cyrus不再發佈Tweeter消息了而懊惱不已…

你也許在「開心農場」養了條狗幫忙看守菜園子;也許忙著在「殺人遊戲」中去古巴解決一個幫派頭子…;也許你剛作完另一個心理測驗,發現自己最佳的終身伴侶是聖伯那犬

更可能...

你只是希望這個世界上有人知道(甚至有人在乎)你;
你吃了什麼?你在想什麼?…

可是有更多的人從來不知道,有一位在乎他們…

~~~~~~~~~~~~~~~~~~~~~~~~~~~~~~~~~~~~~~~~~~~~~~~~~~

異想…

如果每一個玩網誌的基督徒,
都不忘記同時把福音放在心裡,

那該多好…



我是生命的糧(二)



經文分析:


6:49 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喫過嗎哪,還是死了。
這是肉身的死。嗎哪並不能使人免於死亡;但是耶穌這新的嗎哪卻能使人免於屬靈的死亡。

6:50 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喫了就不死。
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起初在伊甸園中神的吩咐:“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創2:17) "這是何等大的差別,神憐憫我們,當亞當犯罪後罪和死亡進入世界,人類與神隔絕而沒有盼望;但耶穌來到世上是生命的糧,而且叫人吃了就不死。


6:51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喫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這裡指出耶穌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且現在是聖子耶穌賜人生命的糧。耶穌所賜的是「我的肉」,說明了耶穌道成肉身 的身分。接著說:是「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這裡的「為」字可以從獻祭的角度來理解,耶穌是為了世人的罪而獻上自己為祭。


6:52 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喫呢?」
這裡的爭論已經不是只“議論"而已,而是劇烈的爭論,所使用的是非常強烈的動詞,甚至有暴力的傾向在裡邊。「這個人」等於說「這個傢伙」(見42節),和「怎能」一樣是輕視嘲蔑而且不信的語氣。


6:53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喫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
耶穌再次使用「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這嚴肅的話做起頭,表示對當時聽眾的毫不讓步。祂也把51節中「我的肉」換作53節「人子的肉」再次宣告了祂的身分,祂並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從天而降的人子。不僅如此,耶穌把吃人肉這可厭的概念還加上喝人血,更是使群情譁然!在舊約聖經中厭禁人喝任何的血(利17:10-14),猶太人是不可能去干犯這律法的。可是耶穌卻斬釘截鐵的說不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就沒有生命。

6:54 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 在53節使用完否定語氣後,耶穌再一次用肯定語氣強調吃祂的肉、喝祂的血的重要。在這裡的「吃」有咀嚼的意思,就像食草動物的吃。

  • 這裡耶穌談到了永生和末日的復活;不過這裡耶穌的「肉和血」與聖餐中「餅與杯」的關係到底是如何?解經家們有不同的立場。歸納起來基本上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認為約翰福音6章51-58節的「肉」和「血」明確的是指聖餐,因此具有聖禮的意義。甚至六章27到65節整段經文和1到14節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都和聖餐有關。
(二)認為約翰福音6章51-58節的「肉」和「血」以及前面「生命的糧」都是象徵式
和隱喻式的用法;和聖餐沒有直接關係。

  1. 如果如(一)的觀點,「肉和血」就是聖餐中的「餅與杯」,那麼耶穌說「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的意思也就是說領受聖餐中的「餅與杯」就有永生?!這顯然不符合真理,因為我們知道唯有信耶穌基督才有永生,任何的禮儀和外在的表徵都不能使人得救;領受聖餐當然也不能使人有永生!所以把這裡所說耶穌「肉和血」與聖餐中「餅與杯」直接劃上等號,會有真理上的偏差。
  2. 但若是說如(二)認為「肉」和「血」以及前面「生命的糧」都和聖餐沒有直接關係,好像又有點說不過去。因為當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會聯想到聖餐中的「餅與杯」。所以可能以下的第三種觀點才是最中肯的:
(三)認為約翰福音6章51-58節的「肉」和「血」所指的是與主耶穌屬靈的聯合,就喻意而言基督就是「餅與杯」,從屬靈方面來說,祂就在「餅與杯」裡面。當我們領受聖餐的時候就有份於主的苦難,並紀念祂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恩。(在新約對觀福音與哥林多前書之聖餐觀中,共同處有三點:即基督的受苦、與基督的團契、以守聖餐持續為基督作見證。此外,對觀福音以「上帝國的筵席」來表達聖餐之末世性意義,而保羅則是以「等候主的再臨」來表達。馬太及馬可福音強調聖餐乃是為不配的罪人所設立,保羅則是以信徒為聖餐設立之對象。馬太福音特別指出聖餐中赦罪的意義,而保羅則是強調蔑視聖餐,就是蔑視主的救恩。除此之外,保羅還特別強調聖餐中信徒合一團契的意義。)


綜合以上簡單的說,約翰福音中這一段經文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聖餐,卻讓我們看見聖餐的真實意義。

在6:47「…信的人有永生。」6:54「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所以吃耶穌的肉、喝耶穌的血表示相信耶穌。

6:55 我的肉真是可喫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真是可喫的,真是可喝的」指的是真食物、真飲料。也代表耶穌是真正滿足的來源;認識祂、相信祂讓人的心得到滿足。


6:56 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
前面54節說吃耶穌的肉、喝耶穌的血表示相信耶穌,現在56節又說「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所以相信耶穌的人常在祂裡面,祂也常在信祂的人裡面。這裡的「常在」是「住」的意思,這個字在約翰福音裡共出現了40次,是約翰所強調的一種關係,表達基督與信徒之間持續而奧秘的交通,而且是靠著來往在信徒心中的聖靈而產生(參約14:15-20)

6:57 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喫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
「永活的父」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差派聖子耶穌來到世間賜下生命之糧的那一位。耶穌能活著是因「永活的父」的緣故,也是因耶穌與天父保持著親密的關係。父是基督生命的泉源,基督照樣是我們生命的泉源。同樣的道理,「喫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吃耶穌的肉表示相信祂、常在祂裡面,耶穌也常在信祂的人裡面。約14:19「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代表相同的觀念,因為生命在基督裡面,耶穌基督是我們盼望的源由。


6:58 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喫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不像你們的祖宗喫過嗎哪還是死了。」
耶穌再次重複6:49的話來總結這整段的信息:耶穌自己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的糧!
雖然摩西時代也有糧食從天上降下,猶太人的祖先們吃了嗎哪還是死了;但是吃了耶穌這生命之糧的卻永遠活著。當然我們知道耶穌所指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將會有永生並在末日要復活。摩西時代的嗎哪 和道成肉身成為生命之糧的耶穌;「還是死了」與「永遠活著」的對比,是何等的強而有力!只可惜當時的猶太人甚至門徒都並不能明白也不接受這寶貴的真理,如約6:66「從此,祂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生命的糧(一)



前言:

在約翰福音的記載中主耶穌有七次【我是】的宣告:

1.“我是生命的糧”(6:35);
2.“我是世界的光”(8:12);
3.“我是羊的門”(10:7);
4.“我是好牧人”(10:11);
5.“我是復活和生命”(或“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11:25);
6.“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
7.“我是真葡萄樹”(15:1)。

其中“我是生命的糧”是第一次。我們知道在舊約中耶和華神用【我是】來表明自我的身分和主動的啟示(見出3:6),中文和合本翻譯為:「我是自有永有的。」當耶穌以【我是】這神的名號來宣告祂自己時,在當時所帶來的震撼和騷動可想而知。

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迦百農,當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並餵飽五千人後的第二天,眾人又來尋找耶穌。可是耶穌指出他們的目的不純正:「…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約6:26)」接著耶穌就說出了震撼性的真理:「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35)」約翰福音第六章35到48節耶穌宣告這重要的真理,並在48節重複「我就是生命的糧。」但是顯然當時的猶太人並不明白耶穌的用意,於是耶穌在49到58節進一步解釋了這項宣告。這兩大段經文都使用了「首尾呼應」的文體(Inclusio),如:35節和48節重複的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糧。」;49節和58節重複指出「你們的祖宗喫過嗎哪還是死了。」本文將著重在討論約翰福音35到58節的經文內容和它所帶出來的屬靈真理。


經文分析:

6:35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耶穌在前面33-34節裡,因著眾人把摩西和嗎哪搬出來,而宣告嗎哪不是摩西賜給以色列人的祖先,而是天父將天上的真糧賜下。接著眾人要求耶穌「常將這糧賜給我們!(約6:34)」,這時耶穌作出了劃時代的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糧。」表示這糧本身就有生命,乃是活糧。「到我這裡來的」在約翰福音中時常出現,意義和「信我的」一樣,指「持續信靠」的意思。44節眾人要求耶穌「常」將這糧賜下,意思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賜下這糧;但耶穌是「活的糧」,祂的應許卻是「必定不餓;永遠不渴1」原文用強調性的語氣,表示絕對可靠的保證和承諾。飢餓和乾渴可以用來比喻人對於神的渴慕,來到耶穌面前、相信祂的人饑渴慕義的心就會得到滿足。

6:36 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
意思是「你們誠然已經看見我,然而卻還是不信。」因為眾人看見的只是耶穌那裡有餅與能力,卻沒有看見那背後更深的涵義。他們因著看見神蹟而被挑起了好奇心,卻沒有引發他們對耶穌的信心。

6:37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這裡「凡…的人」是集合用法的中性單數,父所賜給子的表示那些跟從或信靠耶穌的所有人。這裡的信是個人自己的選擇,他們「必到我這裏來」。接下來第二部分從集合名詞轉向個人,「丟棄」是趕出或扔出去的意思,凡到耶穌這裡來的每一個人,耶穌就負責把他留在裡面、保護他。

6:38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
6:39 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
6:40 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這3節經文補充說明了37節,引入了耶穌為何會完全保守父所賜給他的人的原因。38節可以翻譯成「不是為了要持續地行我自己的意思,反倒是為了要持續地行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耶穌使命的成功確據,是因為子對父完全的忠於和順服。39節可以翻譯成「叫我不失落其中的任何一個」。40節耶穌應許凡是父神賜給祂的人—也就是「見子而信」的人,都會在今世得到永生(可以翻譯成「繼續有永生」),並且在末日要復活。這裡的「見」是指特別敏銳且具有領悟力的「看」,這個「見」不是「肉眼的見」而是「心眼的見」。

6:41 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
作者約翰不再用「許多人」、「眾人」、「他們」來稱呼當時的群眾,反而用「猶太人」;「猶太人」在約翰福音中常指那些反對耶穌的人。這裡的「議論」是埋怨的意思,讓人馬上聯想到以色列人的祖先在曠野中,不論在嗎哪降下之前還是之後,他們都不斷地在抱怨。

6:42 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麼?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這」就等於說「這傢伙」,有蔑視的意思。猶太人以為他們對耶穌的父母非常熟悉,所以知道耶穌的來歷,可是卻沒能認識耶穌道成肉身真正的身分。因此對於耶穌所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無法接受。

6:43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
這裡耶穌用現在式主動命令語氣,禁止眾人再議論紛紛。

6:44 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可以直譯為「沒有一個人能到我這裡來,除非差我的父吸引他」。這裡的「吸引」有許多的涵義,解經家的看法也不同。(見45節解釋)

6:45 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
耶穌在45節繼續說明了44節的「吸引」是什麼意思:「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表示舊約的教訓是一個邀請,那些接受神的光照並且回應的人,就會到耶穌這裡來。這裡也表明了神帶領人的三個步驟:1.神藉著祂的話語教訓人;2.神的話使人明白祂的旨意;3.凡明白神旨意的人就會被吸引到基督面前來。
耶利米書31:3「…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D.A.Carson在約翰福音注釋裡把這種「吸引」形容成;「當祂迫使人相信時,並不是藉著兇猛無理的強制,而是像一個愛人一樣進行驚人的追求。」

6:46 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他看見過父。
耶穌繼續澄清一件事,並不是回應父神的光照和邀請而到耶穌的面前來,就表示他們直接見過父神。所有的“人類"只有耶穌「看見過父。」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1:18)」。

6:47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
耶穌再以一個強而有力的鄭重申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等於是說「阿們,阿們我告訴你們」。我們知道「阿們」表示肯定、堅定不移;常用來加在禱告的結尾。耶穌用兩次重複的「阿們」表達了祂語氣的強烈。這裡的「信」就是「在基督裡看見神的方法」。

6:48 我就是生命的糧。
綜合以上36到47節的講論,耶穌再次重複35節的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糧。」作者約翰使用了「首尾呼應」的文體(Inclusio)來強調耶穌的教導。


~~~~~~~~~~~~~~~~~~~~~~~~~~~~~~~~~~~~~~~~~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Under Construction…


很喜歡一句英文:
Under Construction…

換成中文,可以加上好多說明:

"施工當中,諸多不便,請多包涵… "

值得安慰的是:世界上每一個人,永遠都是處於“施工中"的狀態,你我都一樣。可惜的是,我們不能身上掛個“施工中"的牌子,警告別人“工地危險,請勿靠近…"

最有趣的是,我們毎一個“施工中"的生命,卻都也同時在建造(或拆毀?!)別人的生命,幫別人“施工"…

只是,當我的眼睛造好了,我就發覺到別人的手還不太靈光;
他的手靈巧異常,卻覺得我的耳朵太背了…

怎麼辦呢?我的眼睛剛剛完工,就好想幫別人,告訴他眼睛怎麼弄…
可是偏偏人家正忙著對付鼻子呢…

~~~~~~~~~~~~~~~~~~~~~~~~~~~~~~~~~~~~~~~~~~~~~~~~

異想:

真希望神能給我一副眼鏡,看清楚每個人正在施工的部份;
別幫錯忙,也別開錯刀、用錯藥!

也許…

人家已經有主治大夫了 — 聽說那名醫叫耶穌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質疑人或質疑神??


經文:民數記16-17章

引言:

從伊甸園開始人就有叛逆的傾向,創世記第三章記載了人類墮落的過程: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對神話語權柄的質疑,以為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一定死…(創3:4)", 而使得整個世界落入了罪的轄制。
當以色列人蒙神拯救出埃及,然後在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美地之前,對神的質疑和背叛進入高潮,也使得他們在曠野繞行約四十年之久,同輩二十歲以外的除迦勒和約書亞都“屍首必倒在這曠野…,必不得進我起誓應許叫你們住的那地…(民14:29-30)"。
今天我們要來看的經文是民數記16-17章—可拉黨叛變的事件,盼望神藉著這段經文向我們說話。

大綱:


此次事件如此嚴重的原因,是因為叛逆的是以色列民中的核心份子,也就是利未人和二百五十位首領。他們直接挑戰以色列結構的核心,敗壞神為百姓建立起來的聖潔秩序,使得神的忿怒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臨到。[1]

一、叛逆的原因和面對:(民16:1~30)


1. 叛逆的原因和手段(民16 v.1~3,13~14,19上)

a. 可拉黨叛逆的原因可以歸納為:
權力 ─ 可拉黨自認為聖潔,不以辦理帳幕的事為滿足,不甘作祭司的助手,還想要祭司的職任。(民16:3,7-11)
嫉妒 ─ 大坍、亞比蘭認為他們是流便支派,是雅各的長子,應為眾支派的首領,因此不服摩西、亞倫的領導。

b. 可拉黨所使用的手段包括:
質疑 ─ 挑戰摩西和亞倫的權炳,認為他們“…擅自專權…自高。(民16:3)"
毀謗 ─ 說他們“要在曠野殺我們…沒有將我們領到流奶與蜜之地…(民16:13-14)"
結黨 ─ 聯合起來背叛攻擊神所揀選的領導者,並且帶動會眾一同參與。


2. 摩西怎樣面對

a. 俯伏在地。(民16:4)
b. 交託耶和華,等候神來顯明祂的揀選。(民16:5)


二、叛逆的結果和處理(民16:31~40)

1. 可拉黨受刑:活活的墜落陰間。(民16:31~35)
2. 記號和紀念:對香爐的處理。(民16:36~40)


三、叛逆的繼續(民16:41~50)

1. 民眾繼續發怨言:“你們殺了耶和華的百姓了。(民16:41) "
2. 神的介入和審判:耶和華的榮光顯現,並有忿怒出來,瘟疫在百姓中發作。(民16:42~45)
3. 領袖的牧者心腸:亞倫燒香為百姓贖罪,使得瘟疫止住。(民16:46~50)


四、神親自印證權柄(民17)

1、神藉著杖發芽來印證對亞倫的揀選。(民17:5)[2]
2、止息百姓的怨言(民17:5,10)。

結語:

一、權柄來自神:“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羅13:1) "質疑屬靈領袖的權柄就是質疑神的權柄。[3]
二、神會印證並維護從祂而來的權柄,挑戰神的權柄將會受到從神而來的審判和刑罰。
三、身為屬靈領袖面對挑戰時,應該把一切帶到神的面前聽憑主怒(羅12:19)。
四、順服權柄是每一位神兒女應當操練的功課。


[1] 天道聖經註釋【民數記】‧曾祥新著‧P.386‧天道書樓出版。
[2] 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民數記】‧溫漢著‧P.156‧校園出版社。
[3] 曠野的路(三)‧康來昌牧師‧永和禮拜堂主日講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