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成聖觀比較(二)

...................................

二者成聖觀的評論:

《屬靈操練禮讚》一書中,作者傅士德提出12項較為「具體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進行各項的屬靈操練,帶給讀者許多深刻的提醒和亮光。但他也同時提出了警告,書中的屬靈操練其實有七個陷阱,是我們必須要小心的:

* 企圖把各項操練變為律法—律法主義能窒息心靈,使人無法與上帝同行。
* 不了解各項操練的社會涵義。
* 把各項操練本身看作具有善良價值的東西。
* 把注意力集中在各項操練上,而不是集中在基督身上。
* 高舉某種操練,忽視其他的操練。
* 本書是包羅無遺的基督教操練名單。
* 研究操練而不加以體驗。

顯然作者比誰都清楚明白,一旦當我們問:「主啊,我當做什麼?」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律法主義;也同時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那因信稱義的救恩給扭曲了。可是基督徒也不能什麼也不做,單單有「死的信心」絕非神的心意。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歎息、勞苦,直到如今」,常常在感恩、沮喪或喜樂、苦悶之間來回漂盪。

《屬靈操練禮讚》一書指出藉著各項的操練,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內心深處所受到的綑綁和禁錮,從而受到神的光照得到釋放,以致我們的生命得以改變。基本上是承襲了古代靈修神學的精神,也代表了西方人“務實"的理念。各項操練中不僅僅是內省,更是群體息息相關,「成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都具體表現出來。在各項操練的指引中,作者不僅提出聖經的根據,加上引述屬靈前輩先賢們對同一課題的經驗和領受,並以生活中實際的例證來輔佐加強,可說是相當全面完整的。本書成為屬靈操練的經典絕非徒然。

可是「成聖觀」「成聖觀」還是不免流於「觀」,因為觀念正確或是神學正確未必代表對所有基督徒「可行」或是「有效果」。畢竟每一位基督徒的靈程不同,個性也不同。傅氏的《屬靈操練禮讚》雖為經典,也提出發人深省的立論,實際操練起來的效果卻因人而異。因為他所使用的靈修神學的做法,許多基督徒從第一招「默想」開始就已經深感挫敗而裹足不前。筆者所屬教會曾花了3個月的時間實行書中所列的12項操練,結果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寥寥無幾;會友是否在屬靈生命或成聖上有明顯的突破?倒是不容易看出來。當然並不是以成敗論英雄,卻是值得我們思想,在實際應用上缺了什麼?

《屬靈操練禮讚》一書可以引導我們看到生命內在的問題與需要,但唯有個人願意花時間心力去處理面對,願意讓聖靈在自己身上作工,才有可能在屬靈生命上有所長進。還有美中不足的一點,是筆者看到許多弟兄姊妹雖然信主多年卻無法活出釋放活潑的生命,往往是因為被過去的罪或傷害所綑綁。能揮別過去的陰影讓神完全的醫治,是屬靈生命成長相當重要的課題,畢竟基督徒重生後未必就立即知道或能夠脫離過去的綑綁。作者很可惜的並未提及這一部分,雖然書中有團體認罪的操練,卻應該是個人得醫治後進一步的操練。


《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是倪柝聲弟兄的經典之作,內容承襲了他一貫的「三元論」的神學體系。書中一開始倪氏區別罪性與罪行,認為神的救法也分兩面,血是對付我們的罪行,使我們得著赦免。十字架則對付我們的己,也就是魂生命,救我們脫離罪的權勢。這一點是倪氏救恩論很獨特的看法。將罪性與罪行分開來對待沒有錯,但是將基督的寶血與十字架的工作分開,看不出有任何直接的聖經根據

作者認為過正常基督徒生活的條件有四:1知道,2計算,3將自己獻給神,4在靈裏行。關於知道,作者在第三章裡說到“你所需要的就是在智慧和啟示的靈裏來知道基督,並且一直要如此。你如果這樣,到了一個時候,你對基督任何新的了解,當你在心裏知道的時候,也就是你在靈裏看見的時候。",另外在第四章論到計算時,也說:“『主阿,開我的眼睛!』哦,剎那之間我看見了。我看見我與基督的合而為一,我看見我是在祂裏面,當祂死的時候我也死了…"。在書中可以一再看到作者類似的敘述,使人不得不作出結論,那就是成聖的追求上,倪氏強調主觀的啟示、經歷和體會,但缺乏客觀聖經之標準作基礎。

雖然作者在此書中並未強調將靈與魂分開、對付魂和肉體等,但仍在第12章裡以整章的篇幅討論十字架與魂的生命,基本上似乎所有的問題還是出在人的「魂」上。如此一來,人的整全性被忽略了。因為當我們犯罪時,不能說是我們的那一個部分犯罪,而是「我」這整個人在犯罪,因此基督的救贖也是「全人」的救贖,「成聖」也需要整個人的成聖,否則人就將成為分割的或是分裂的。

倪弟兄個人的生命為人所敬仰是毫無疑問的,他敬虔愛主事主一生成為眾兒女的榜樣。在《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一書中,雖然他明確地列出了成聖的關鍵步驟卻並不易照著遵行,許多主觀經歷的見證並不能使人跟隨實踐,而得到相同的亮光或看見。反而有可能讓人感到挫敗,懷疑為何自己無法有同樣的得著。雖然書名為「正常」,但可能卻是「非常」的基督徒才能達到的境界。

結語:

「成聖」有點像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當我們問“what-當作什麼?"或“how-如何做?"的時候,可能就已經偏離了重點就像一位同學在「救恩、聖靈與成聖」的課程結束後,感嘆說:“我為什麼沒有任何釋放的感覺?!"相信任何一位屬靈大師的成聖觀、屬靈操練方法步驟等,都無法叫我們成聖,只不過指引一個方向或途徑,真正個人的屬靈生命還是在於自己與神的關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



....................................................

成聖觀比較(一)

.................................................

前言:

「成聖」可說是基督徒重生之後要面對的最重要課題,並且將終其一生在尋求、掙扎、摸索當中。「成聖」指的不僅是地位上被分別出來成為聖徒,也是在行為上活出聖潔的生活。歷史上各個宗派對於「成聖觀」各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論,並且是和他們的救恩論及聖靈論密切相關的。本文將針對《屬靈操練禮讚》和《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兩本具代表性的書,比較及評論兩位作者的成聖觀。


《屬靈操練禮讚》主要內容:

作者傅士德在書中一開始就以驚人之語道破現今教會的境況:「我們這個時代的禍因是淺薄。事事尋求立時的滿足乃是一個基本的屬靈問題。今天最迫切的需要,不是要有大量聰明能幹的人,或者大有恩賜的人,乃是有深度的人。」

《屬靈操練禮讚》一書共分成三個主要的環節,第一部分是內在的操練。在這部分有四個主題來探討,分別是默想的操練、禱告的操練、禁食的操練和研究的操練。第二部分是外表的操練。這部分亦有四個主題,包括簡樸的操練、獨處的操練、順服的操練和服事的操練。第三部分是團體的操練。當中有四個主題,包括認罪的操練、崇拜的操練、引導的操練和慶祝的操練。在各項操練中,作者一一指出基督徒生命當中需要反思和面對的重要課題,點點切中要害發人深省,精闢深刻的屬靈洞察力讓人往往招架不住感到無所遁形。難怪此書從1982年初版以來到2001年已經第17版,歷久而彌新的魅力依然不減。


《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主要內容:

作者以「基督的血」開始論證什麼是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作者認為寶血的工作主要是為神,而十字架的工作則主要是為人。血是在客觀方面對付我們的罪行;十字架對付我們裏面的罪性。我們與基督有兩個聯合,一個是關於他的死,另一個是關於他的復活。當基督以末後亞當的身份死在十字架時,他已經除滅了包括我們的舊人類;當他以第二位人的身份從死裏復活,掀開新人類的序幕時,我們也包括其中。

長進的途徑必須以確定的知道為開始,乃是心中眼睛的開啟,看見我們在基督裏所有的一切。長進的第二途徑是計算,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我也在那裏,因為我是在祂裏面。因此我算這件事是真的。我計算並且宣告這件事,我已經在祂裏面死了。長進的第三途徑是將自己獻給神,神要我們看我們所有的肢體與能力完全是屬於祂的。第四途徑是隨從靈而行,聖靈要將在基督裡的一切實現在我們裏面。第五途徑是背十字架,我們要有十字架的主觀經歷,這經歷是天天的,是一步一步的跟從祂,藉著對付天然生命—「魂」的問題來達到。


二者成聖觀的比較:


奇異恩典...



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約 1:14

恩典與真理的調和是多麼的難啊!
看到別人缺乏恩典,也常常顯出自己對於別人缺乏恩典的 「缺乏恩典」!


::::::::::::::::::::::::::::::::::::::::::::::::::::::::::::::::::::::::::

異想...

是應該用缺乏恩典來回應缺乏恩典呢?
還是以恩典來對待缺乏恩典呢?
那真理怎麼辦呢?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

....................................................
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的山,往前行了三天的路程;
耶和華的約櫃在前頭行了三天的路程,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
~~~民10:33


異想...
...He always provides, always prepares, always protects!
...................................................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利未人


什麼是利未人?

耶和華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
利未人要歸耶和華。

耶和華將利未支派分別出來,抬耶和華的約櫃,又侍立在耶和華面前,
奉他的名祝福,直到今日。

利未人在他弟兄中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
正如耶和華─你神所應許他的。

耶和華神在給利未人的城邑中,設立有六座逃城,
使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那裏。

異想...

...我是替代別人來事奉嗎??

...神是我的產業嗎??

...我是別人的保護和遮蓋嗎??

...我是利未人嗎??



**************************************

親近還是遠離?



老師說,
神教導以色列百姓如何藉著獻祭來親近神...

可是...
我的奉獻呢???

是盡義務?為了免除刑罰?
破財消災?討好神?
圖個心安?
知道祂會祝福?
感恩?
都有!!!

但是,卻從未想過是 為了親近神...

:::::::::::::::::::::::::::::::::::::::::::::::::::::::::::::



.......................異想...
還好,
神想親近我,比我想親近祂要多一些...
...................................................否則...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怎麼可能找不到???



秋來了,雨也來了
終於出現了雲彩
不再是單調的萬里晴空...
不知為何聊到了抑鬱的問題

我說:根據報導...
你只要能在這世上,
找到一樣美麗的東西,
你就不會自殺...

你困惑地說:
怎麼可能找不到呢???

..........................................................................

異想:

只要是屬於大自然的東西,
無論是再癩皮邋遢的狗...
再光秃的山脈...
再枯亁的草皮...
都能找到美...

是的,怎麼可能找不到呢!!!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你的海角七號在那裡?





海角七號也掃到了洛城...




有人天天追蹤新聞、網誌
到處轉發...
有人看了盜版DVD不夠,仍買票看影展...
有人每晚睡前要重聽一遍主題曲...
有人甜蜜地承認:上癮的不只是他,我也一樣...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屬於自己的海角七號...
我的呢? ? ?

.........................................................

思緒竟然回到20年前...
那年因公務與幾位教授
訪問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所

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
飯後無事結伴漫步在京都嵐山的松林中...
皓月當空
雖正值盛暑,山風吹來卻有陣陣涼意...
心中默默地吟誦著詩句... *

不料同行中的一人,竟然說出同樣的詩句...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這一驚非同小可...
有心事被看穿的窘,也有靈犀一通的喜...
只是從未向人提起過
20年後卻偶然想起...

~~~~~~~~~~~~~~~~~~~~~~~~~~~~~~~

* 翠微山上的月夜 胡適

依舊是月圓時, 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 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 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又一波運動?! (二)





【改變世界的家】書評 (二)







二、 五重職事的論證


作者在第四章中用了整章的篇幅來推介「五重職事」的觀念,他首先指出家庭教會的增長和傳統教會不同,不會達到「200人的瓶頸」就不易再上升(P.97-P.100),甚至用了大象和兔子的繁殖速度,來做傳統教會和家庭教會人數增長的類比。然後作者認為教會成長的關鍵就在於「五重職事」的實踐。

當然兔子和大象的類比是否適合我們在此不做討論,教會增長難道只有人數增加這唯一的參數考量嗎? 好像在聖經中找不出有力的根據。當然近年來教會增長一直是牧者或長執同工面對的「業績」壓力,但這不也是把世界上的功利主義、講求績效、要看得見的成果…這些世俗的價值觀帶入教會的具體表現嗎?生命的成熟需要時間,個人在主裡的經歷與屬靈操練更是一生之久的學習過程。一味的追求人數的增長,帶來的未必是生命成熟的屬神兒女,反而有可能是許多掛名的基督徒。

另外作者對於以弗所書4章11到13節的解釋和應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一段聖經經文中提到了“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嚴格說起來應該只有「四重職事」因為許多解經家都同意「牧師和教師」所指的是同一回事,因為在原文中共同使用一個定冠詞。這裡所指的是恩賜還是職分??有許多可以探討的空間。在任何一個教會中都有這「五重職事」的恩賜或職分在履行中,並不能說是「家庭教會」的專利。同時作者以「和羊群間的關係和距離」來定義這「五重職事」(P.103-P.107)並不準確,也沒有任何的聖經根據。作者認為這「這些職事能自行繁殖…」(P.101)是一個具危險性的說法,因為這些屬靈恩賜“…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由個人尋找、訓練接班人來行使這些屬靈的職分,會過分強調「人」的因素而忘記了神才是呼召、建造和分賜恩賜的主。同工揀選、訓練、建造到逐漸成熟合主所用,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就。尤其是能夠“…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更是需要在話語上下功夫,絕對不是像作者所盼望的「…自我繁殖…三十倍、六十倍…」(P.111)那樣簡單快速。

這「五重職事」間互相的配搭與密切的同工,不是只有「家庭教會」才需要努力,而是每一個教會都要面對的課題。

三、 關於「逼迫」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10)逼迫一直是自古以來基督徒不斷要面對的。誠然家庭教會比較容易面對逼迫,從初代教會和近代中國大陸與其他許多沒有宗教自由的國家的例子都可以看出。但是我們也許可以思想「逼迫」和「家庭教會」之間,到底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是果?是因為有逼迫而使得基督徒不得不在家庭中聚會;還是要刻意的建造家庭教會模式,以防範未來可能面對的逼迫?廣義的說起來,逼迫不只是來自於政府或社會的壓力;世俗主義、與基督信仰相異的世界價值觀,也往往成為在自由世界中的基督教會所必須面對的所謂「逼迫」,而且這種「無形的逼迫」比起有形的真正的「逼迫」可能殺傷力更強。

四、 改變什麼?

作者在第七章指出「沒有改變就沒有進步」,這句話是對的。可是改變什麼?改變成什麼?改變誰呢?神一向要我們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好像並沒有教導我們去改變別人。如果個人生命沒有改變,只在外在形式上作文章,相信也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作者鼓勵牧師辭職,離開自己的牧養崗位去開拓新的家庭教會(P.168);也建議了五種將現有教會結構改變的模式(P.173-P.177)。也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更有可能是作者有點「唯恐天下不亂」的激進,好像教會的穩定與合一並不在作者的考慮當中。是「體制內的改革」還是「革命性的顛覆」需要我們向神尋求智慧,畢竟若是神的教會或是弟兄姊妹的靈命信心因而受虧損,是傳道人無可推諉的責任。


結論:

作者顯然是一位胸懷普世願意遵從大使命的基督徒,他所觀察到的目前教會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很有洞見,但是全書美中不足的就是對於傳統教會全然負面的評論。因為當讀者看到一味地批評時,馬上的反射動作就是提出一些反證來駁回作者的論據。畢竟我們都是從教會中聽聞福音、得餵養、被建造、學習彼此服事也享受彼此相愛的;教會就算再有缺失,仍然有神的同在和祝福,仍然每天有許多失喪的靈魂找到真正的歸宿、許多生命得到建造而得以長進、受傷的生命得到安慰和醫治。許多主的工人擺上自己的生命默默地服事著,對於傳統教會的全然否定是作者的最大敗筆,也有失聖徒寬容體恤的美德。

大教會有她的優勢:在大教會中為了建立親密的關係而有團契或小組的設立,同時能有足夠的人才和人力來擔任不同崗位上的服事,以至於弟兄姊妹能在各方面得到足夠的餵養和照顧,是大教會吸引人的地方。畢竟和成百、上千人一起敬拜神,那種震撼和感動不是在十數人的家庭教會中可以相比的。小教會也有她可取的地方,比如:人與人的關係親密,溝通協調相對來說較容易,組織結構也較有彈性,動員力強…等等。每位基督徒能找到屬靈的家並且願意委身是一種祝福,成熟的基督徒也從不輕言換教會。

神是寬廣的,神也容許人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敬拜祂;不論是高教派的嚴謹儀式,還是穿著短褲運動衫的活潑敬拜,只要是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相信都是神所悅納的。神沒有限定我們教會的結構或形式而給予我們選擇的自由,我們這被造之物又如何能夠斷定哪一種才是唯一最合神心意的教會呢?


又一波運動?! (一)






【改變世界的家】書評 (一)



前言:


每一位蒙恩得救的基督徒都有一個共同的盼望,那就是能有一個功能健全的教會成為屬靈的家,在這個家中和眾弟兄姊妹一起敬拜神、得到靈糧的餵養而且生命漸漸成長、肢體彼此相愛、自己找到合適的服事崗位、並遵行大使命將福音外傳。於是有關教會建造與增長的研究和討論,一直是過去20年來備受矚目的課題。一些成長快速的巨型教會(Mega Church),他們的經驗也成為小教會學習模仿的對象。不論是「目標導向的教會」也好、「小組教會」或「G12」也罷,都曾經帶來一陣風潮;而現在又有另一波反其道而行的「回歸家庭教會」的運動。本文將討論由渥夫根‧辛森所寫的【改變世界的家】一書,並對於他所推行的「回歸家庭教會」的運動加以評論。

【改變世界的家】內容簡介:


作者一開始就以15條「重塑教會藍圖」的論述來闡明他的理念(見作者序P.vi~P.xiv):
1. 基督教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連串的宗教聚會
2. 該是改變教會系統的時候了
3. 第三次宗教改革
4. 從教堂到家庭教會
5. 教會要先小而後大
6. 教會不是由一個牧師單獨領導
7. 各職分放在正確的位置
8. 人人皆祭司
9. 將僵化的組織改變為有生命的教會
10. 敬拜儀式改變為敬拜神
11. 停止把人群帶入教會,開始把教會帶入人群
12. 將聖餐恢復為有實際食物的聚餐
13. 沒有宗派,只有全城的節慶聚會
14. 培養不怕逼迫的心志
15. 教會成為「家」


接著作者在第一章中指出了目前世界各地教會所遇到的瓶頸和問題,他的結論是:教會要回歸到初代教會時的「家庭教會」型態,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下面第二章和第三章作者介紹了歷史上的家庭教會,和家庭教會的本質與運作方式。第四章中作者說明了聖經以弗所書四章11-13節所提到的「五重職事」的功能和在教會建立上的應用。接著第五章中作者比較了「家庭教會」和「細胞小組教會」,並以13個理由“証明”「家庭教會」才是「最自然的解決方法」。第六章作者試圖突顯「家庭教會」在面對逼迫時的優勢,第七章中作者開始說服讀者改變教會現況的必要;第八章則進一步規劃出將現有教會改變成「家庭教會」的一些遠景,作者也同時提出警告,指出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第九和第十章作者進一步勾勒出建造家庭教會的一些原則和細節,最後第十一、十二章以教會遍植和完成宣教的大使命作結束。


作者一再強調許多傳統教會體制並不是出於神的教導,甚至攔阻了真正的生命成長,耽延了我們完成主的大使命。作者相信當我們恢復新約聖經中家庭教會的樣式,教會也將一如過去展現無法抑制的生命力,以驚人的力量改變這世界。在這過程中,我們每個平凡的個體都將被轉化為神榮耀的祭司,全地也將很快地遍滿了屬基督的知識和榮耀。(見封底)

回應和評論:


從作者一再地以負面的筆調形容目前教會所普遍面臨的問題,可以看出作者在教會生活中顯然曾經面臨相當的挫敗與傷害;不過從作者的國籍—德國也就不難看出為何他會有這麼多負面的經驗了。基督教會和信仰在歐洲的普遍萎縮是近數十年來不爭的事實,反觀基督教在第三世界的蓬勃發展是讓人興奮的,當然神的作為有祂歷史上的策略性,作者把教會中的問題完全歸咎於“傳統教會"的僵化和形式,又似乎有失偏頗。以下將擇重點舉例說明:



一、 教會面臨的問題不完全在於制度或形式;而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


作者在第一章中舉了許多數據說明信徒「接受神,拒絕教會」的現象,也點出各種的特會、講座並不能使人生命改變和復興(P.1-P.5)。這一點絕對正確,因為唯有個人生命的改變或復興,才能帶來教會的改變和復興。無論是講座、奮興會還是培靈會,講員的信息再精彩扎心,也可能只是聚會當時的感動罷了;能夠維持多久要完全看個人回去後能否每天維持和神親密的關係、活出屬神的生命來。


教會固定的崇拜程序未必只有負面的影響。每一項敬拜的程序和傳統都有它屬靈的意義和內涵,如果因為不想流於形式而拒絕和否定一切的形式是因噎廢食的做法,畢竟沒有固定的形式也是一種形式!林前14章40節教導我們「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相信混亂無次序的敬拜並不是神所喜悅的。


敬拜的形式和流程可以既是固定又同時是活潑的,教會同工可以發揮神所賜的創造力,設計出具有創意又活潑但不失次序的敬拜程序來;同時帶領同工本身是否有活潑的靈命也是關鍵,一位有活潑靈力的同工可以在最固定的程序中仍然帶出活潑的信息來。畢竟敬拜的中心是神,神的感受如何才是最重要的;各人的感受會因人的個性、因當時的心情而變。相信如何使神的心意得到滿足,不是人的喜好,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教會組織或制度的僵化也是人的問題,是可以突破和改進的。回歸家庭教會並不代表著問題全都會得到解決,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完美的教會在主耶穌再臨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外在的形式、組織、程序都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與其把精力花在不斷嚐試新的教會組織和聚會形式,不如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從個人的靈命塑造和更新著手。


(未完...)

摩西與芋頭



女兒常笑我的英文發音,

因為 摩西 常常被我叫成 芋頭 ...





誰叫摩西五經 -- Torah 和 芋頭 -- Taro 是如此相像呢?!!


又誰叫這些閑人(不好意思說無聊的人)
又是經文鑑別、又是底本說、又是高級低級批判...
弄得我頭皮發麻...


好了,不流行之後,
又來了個什麼敘事文學解經...


看來神學院為了給出這麼多博士學位,
還真的得這麼 X X X...


還是芋頭好 ! ! !
不管是芋仔冰、還是芋頭西米露、
或者芋頭波霸、芋頭蛋糕都很酷...


異想...
如果期末報告是關於芋頭而不是摩西,
肯定有趣的多...

^^^^^^^^^^^^^^^^^^^^^^^^^^^^^^^^^^^^^^^^^^^^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我必與你同去...

神有話語...
「我必親自與你同去...」

但神與我同去,不是為了使我
有力量、有靠山、得幫助、
有智慧、服事有果效、能爭戰得勝...

而是...
「使你得安息...」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攆出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
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


但是,
我要安息,等候神的作為,
安靜、靜默、等候...
又是一次tough的功課...

#######################################